关闭

举报

  • 提交
    首页 > 身边的事 > 正文
    购物车
    0

    不必想起,只因从未忘记

    信息发布者:heclyf11
    2018-06-17 01:23:42    来源:作者:虎恩慈   转载

    不必想起,只因从未忘记

    ——记龙汛清真古寺

    虎恩慈

    雷平阳曾在《亲人》中写道:我只爱我寄宿的云南,因为其它省我都不爱我只爱云南的昭通市因为其它市我都不爱我只爱昭通市的土城乡因为其它乡我都不爱……我的爱狭隘、偏执,像针尖上的蜂蜜假如有一天我再不能继续下去我会只爱我的亲人--这逐渐缩小的过程耗尽了我的青春和悲悯这种情怀是每个远离故乡的游子能深切感受的,为什么狭隘,因为爱的深沉。对于故乡的情感,哪怕一丝丝,只要一提起,都是刻骨的。然而,对于故乡又有多少人能以文字,能以这样的感情将之记起传承。

    八年,离开故乡的八年,他乡不可安放灵魂,唯有那一湾浅浅的河水,河水映衬的古寺是心中的寄托。每每想起清晨清真寺的邦克声,一种感激充满了肺腑,是她从儿时把乡音刻入心田,现在恨不得一下子飞向她的怀抱。感激她能为她做点什么呢?思之良许,却像什么也做不了,唯有用零星的文字将她记录——龙汛清真古寺。

    可以不必想起,只因从未忘记,是根必然跟随一生。龙汛清真古寺,像其他古寺一样,历经风吹雨打,坚韧的坐落在那里,在一代代人的心中,它历史的模样也随着一代代人的记忆进入了黄土,没有关于它的更多的故事被保留下来。我们赖以生存的文化只能口口相传,人文的结晶一代代消逝,根本找不着开初的模样,这一点是让人心痛的,也是无奈的。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前人已故,今人不明晰,但从我开始为它记录为它写诗,为它找回它的故事,为周围的乡亲找回以往的失落的文化。

    此寺何人建,此人何处来,此树何时栽,此石何时埋?这些都未可知,在网上根本找不到,任何政府网站也没有它的信息,有的只是如拖姑清真寺八仙清真寺这样很有名的清真寺的历史记录。这点是很苦恼的,还有多少清真古寺不被所知。我们赖以生存的普世的本土的伊斯兰文化是断代了吗?是要枯竭了吗?这让人陷入深思。固然有十年文革给所有文化造成很大损失,但是文革后的人呢?不该为它记录,为它续写,为它传承吗?对于历史,知者不能写,写着不能知,我想这也是清真古寺在今天文化波浪中沉默的一个原因吧。作为一个知识分子,今天的我们有责任提起笔为我们这个赖以生存的、生生不息精神家园叙写,把埋藏已久的宝藏从新挖掘出来。

    小龙洞乡的清真古寺,中营古寺、上营古寺、龙汛古寺是目前我所知的在本乡最古老的清真寺。没有任何文字和书籍记载他们,现就以一些简短的零散的历史给他一个轮廓,以后会走访各个乡老准确的记录之。

    在我的记忆中龙汛清真古寺最开始的样子是白墙灰瓦红门窗,大殿和所有厢房都是很传统的中式建筑。一进清真寺的大门就可以感觉到它的历史,两边是红漆上色的木门,木门上钉着传统的锁扣,门里面是一对大大的门销。往里稍走四五步,门两边的拐角处是两棵180多年的槐树,是从建寺以来唯一没有变过的景物。进了门再往前20米就是大殿,两边是厢房,再往左右两边往里走,一边是放经匣和厨具的小厢房,一边是厕所和水房。两边的厢房都是土筑的,最下面的石脚是青石堆砌,外墙皮是石灰加松针做的,里面是两层的木制板楼。前面的大殿,一半土墙一半木板,窑窝墙和两边的山墙是土墙,殿门墙全是木板拼扣。大殿内外都有大松树做的柱子,外面是中式的舍意廊,下面放着长椅供礼拜的人坐着穿鞋,里面是典型的三角框架,中间一排柱子。大殿里,最前面是一个拱形的窑窝,两边写着经对,最上面是清真言。古寺周围是一圈盖瓦的马头墙,每节墙头都设有飞沿。围墙外面,左边是坟场,右边是几十颗高大的柳树。向房顶看去,大殿和厢房的中间的边缘都有典型的中式古建筑的飞翼。

    我记忆中的清真寺的历史变革。大概1998年以前,清真寺一直保持着古老的样子,坐寺的吾寺拖是老张阿訇,七十多岁,长长的白胡须,蓝色布扣长衫,拄着一根紫红色的拐杖,老人家很慈祥,衣服不管新旧都很干净。厕所也打扫得很干净,小时候在清真寺上厕所不小心把小便溅起来被他拉着训一番。之后,我们迎来了新的阿訇,是西北的东乡族,习俗和我们差不多,他们家爱吃面,不喜欢吃辣椒。他们家刚来的时候有两个孩子,一儿一女,后来在古寺坐寺期间又生了三个,很是热闹,也很可爱,长着西北人的样子说着本地话。在西北阿訇来的12年里,教出了很多学生。我三年级的时候进清真寺跟着西北阿訇学习字母,学习教门知识,好景不长,不堪学校的双重压力放弃了,还好进入大学又走在了奋斗的道路上。弟弟小学毕业后就跟着西北阿訇学习,后来辗转各寺毕业了,如今看守五翻,算是学有所成,甚是感激西北阿訇。在西北阿訇来了以后,每个主麻大家都讨论翻新清真寺,2000年左右拆了右边的厢房建成了三层教学楼,围墙外面的大柳树也全砍了。2005年前后大殿好多地点漏雨,也拆了建成两层带宝顶的水泥结构的大殿。这时候左边的厢房也被拆了,把原来从大殿上拆下来的材料从新盖了厢房,基本保留了原来的模样。2008年来陆续建了水房和篮球场。2010左右西北阿訇满含热泪的离开龙汛村,乡亲们也是眼含热泪相送。至此龙汛清真古寺又迎来了李选强阿訇和马祥思阿訇。

    听来的龙汛清真古寺的历史。大约200年前,龙汛只有几个姓氏的回族,下坝人、马家屯人、松林人、陆良人、张氏、锁氏,后面陆续有了金氏、虎氏。现在的龙汛也得名于一口龙潭,传说龙汛的汛上龙潭旁有两棵大柳树,下面是龙潭,冬暖夏凉,并且龙潭上常年有一朵云遮盖着龙潭。这时的清真寺是建在汛上,也就是我家地基上,以前生产大队的自留地小桃园里面。经过清朝咸丰年间的一次回汉之战,清真寺没有了。传说当时汉族打不过回族,就是因为龙汛有这个龙潭,后来汉族想了个办法,花钱找人把龙潭旁边的柳树砍了,当时柳树出了两桶血,按老人的说法是砍到了龙筋,后来龙汛的龙潭就没有水了,汉族也就战胜了。后来又发生一次战争就是在现在龙汛古寺旁(张家河边)的基础上,那时汉族争这个地点修庙,回族修清真寺,在10多米深的壕沟里死了好多人,最后回族赢了,就修了现在的清真寺。中间好长一段历史没有人传述,再后来的就是文革期间破四旧,清真寺被关了,开门后归大队管,用来做大队的食堂,门板也被拆下来切菜。每每想到这些历史,不由衷的感谢我们的先祖,是他们一代代不枯竭的奋斗精神成就了我们的精神家园。

    还有很多细枝末节,那些围绕在清真寺发生的动人的故事,他们不曾想留住,也从来没有人提起,他们就顺着历史的洪流一点点被湮没。它们是淳朴、团结,是顺从、清洁,是笃信、奉献。总之,当你畅想开斋节的油香,古尔邦节的热烈,清晨绵长的邦克,凌晨封斋的灯火,吾寺拖的尊尊教诲,施给孤儿的乜特,相勉后的欣慰……你应该为之动容,应该为这个完整的普世的价值体系感动。

    后记:由于许多事情已经模糊不清,有待考证,不对的请大家批评指正,不全的请大家不吝赐教,此篇未完,有待修改补充,现只为能够唤起大家对本地文化的挖掘保护,能够以文字记录传承我们的文化。下次要写上营清真古寺、中营清真古寺和鲁甸大水塘清真古寺,有历史资料的也请大家不要吝啬,互相分享。


    打赏捐赠
    3
    !我要举报这篇文章
    村民评论
    mmt123mmt2018-06-17

    写得真好!

    回复 · 1条回复

    声明 本文由村网通注册会员上传并发布,村网通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村网通立场。本文如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予以删除!